屋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保温效果、耐久性及安全性,施工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:
一、施工前准备
基层处理
确保屋顶基层(如混凝土屋面、水泥砂浆找平层)平整、坚实、干净,表面平整度误差≤5mm(用 2m 靠尺检查)。
清理基层杂物(如灰尘、碎石、油污),若有裂缝、空鼓需提前修补:裂缝用抗裂砂浆填充,空鼓处需铲除后重新抹灰,避免后期挤塑板因基层不牢出现脱落。
若基层干燥度不足(如刚浇筑的混凝土),需晾晒至含水率≤8%,否则易导致后期防水层起鼓。
材料核查
核对挤塑板规格(厚度、尺寸需与设计一致,偏差≤2mm)、阻燃等级(B1 级及以上,需提供检测报告)、抗压强度(屋顶荷载较大时,需≥200kPa)。
检查辅助材料:胶粘剂(需与挤塑板兼容,优先选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)、锚固件(长度需穿透挤塑板并嵌入基层≥25mm,材质为镀锌钢或不锈钢,防锈处理)、嵌缝材料(耐候性密封胶,避免使用普通玻璃胶)。
环境要求
施工温度需在 5℃~35℃之间,低于 5℃时胶粘剂易冻结失效,高于 35℃需采取遮阳措施,避免材料过快失水。
遇雨天、大风(风力≥5 级)或基层潮湿时,严禁施工,防止滑移或粘结不牢。
二、铺设与固定工艺
排版规划
按屋顶尺寸排版,尽量使用整板,减少切割;非整板需排在边缘,宽度≥100mm(过窄易松动)。
板缝需错开排列(如采用错缝铺贴,相邻行板缝间距≥200mm),避免通缝导致热桥效应。
粘结施工
胶粘剂涂抹:采用 “点框法” 或 “条粘法”,粘结面积≥40%(确保牢固性)。点框法适用于平整基层:板周涂抹宽 50mm、厚 10mm 的胶条,中间均匀布 3~4 个直径 100mm 的胶点;条粘法适用于稍有起伏的基层,连续涂抹宽 100mm 的胶条。
避免胶粘剂污染板边缘(影响接缝密封),粘贴后轻压挤塑板,确保胶层饱满、无空鼓,板与基层贴合紧密。
锚固件固定
粘结层凝固后(通常 24 小时后)安装锚固件,按 “梅花状” 布置:每块板≥4 个(板面积>0.6㎡时需增加数量),边缘板锚固件距板边≥50mm,避免打穿板角导致开裂。
锚固件拧入基层后,钉帽需与挤塑板表面平齐(过深会破坏板体,过浅易松动)。
接缝处理
板缝宽度≤2mm 时,无需填充;>2mm 时,用同材质挤塑板条填充(禁止用砂浆,避免热胀冷缩开裂),表面预留 5mm 深凹槽,填入耐候密封胶(需与挤塑板兼容,防止腐蚀)。
阴阳角处采用 “L” 型整板切割,确保转角处无通缝,接缝用密封胶密封,增强防水性。
三、防护与配套施工
防水与防火措施
若屋顶有防水要求(如平屋顶),需在挤塑板上方铺设防水层(如 SBS 卷材、防水涂料),施工时避免尖锐工具刺破挤塑板,防水层需覆盖至女儿墙等立面上翻≥250mm。
按设计要求设置防火隔离带:在屋顶周边、屋脊等部位,每隔 6m~10m 设置宽度≥300mm 的防火隔离带(如岩棉条),与挤塑板同步铺设,确保隔离带与基层牢固粘结。
保护层施工
挤塑板铺设完成后,需做保护层(如水泥砂浆抹面、铺设混凝土板),防止紫外线照射导致挤塑板老化。
抹面保护层厚度≥20mm,需添加耐碱玻纤网格布(搭接宽度≥100mm)增强抗裂性,阴阳角处网格布需翻包处理(翻包长度≥200mm)。
女儿墙与管道根部处理
挤塑板需铺设至女儿墙根部,高度≥200mm(与屋面保温层连续),接缝用密封胶密封,防止雨水渗入。
屋顶管道、烟囱等穿屋面部位,挤塑板需在周边切割成圆形,与管道间隙用防火密封胶填充,再做防水加强层(如卷材上翻包裹管道 500mm)。
四、安全与质量控制
安全防护
高空作业时,施工人员需系好安全带,搭设临边防护栏(高度≥1.2m),屋顶边缘禁止堆放材料。
切割挤塑板时需佩戴防尘口罩(避免聚苯乙烯粉尘吸入),施工现场严禁明火(挤塑板属易燃材料,需远离焊接、吸烟等火源)。
质量检查
铺设后检查:挤塑板表面平整度≤3mm,接缝高低差≤1.5mm,用手轻推无松动;锚固件数量、深度符合设计要求,钉帽无外露。
隐蔽验收:粘结强度需做拉拔试验(每 1000㎡至少 1 组,粘结强度≥0.1MPa),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。
成品保护
施工完成后避免踩踏、碾压,禁止在挤塑板上堆放重物(如钢筋、砖块),若后续工序(如铺防水层)需作业,需铺设脚手板分散荷载。
雨天需覆盖塑料薄膜,防止雨水渗入基层与挤塑板之间。
五、特殊场景注意事项
上人屋顶:挤塑板抗压强度需≥300kPa,保护层需加厚至 50mm 以上(或铺设地砖),防止长期踩踏损坏。
斜屋顶(坡度>15°):除粘结外,需增加防滑措施(如每块板增设 2~3 个锚固件,或在基层预设卡槽),避免板体下滑。
总结
屋顶挤塑板施工需严格把控基层处理、粘结固定、接缝密封、防火防水等关键环节,同时做好安全防护和成品保护。施工后需按规范进行验收,确保保温性能、耐久性及安全性符合设计要求,避免因细节疏漏导致后期出现保温失效、漏水、板体脱落等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