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暖
的厚度选择需结合
供暖方式、地面荷载、层高限制、当地气候等核心因素,核心目标是 “减少热量向下流失(提高热效率)+ 避免地面开裂或沉降”。常见厚度范围在 20mm-50mm,具体选择逻辑如下:
厚度 | 核心适用场景 | 优势 | 注意事项 |
---|
20mm | 水地暖(普通住宅)、层高紧张的房间 | 节省层高(仅占 2cm),成本低 | 需选择高密度(≥30kg/m³)产品,避免受压变形 |
30mm | 水地暖(多数场景)、电地暖辅助保温 | 兼顾保温与承重,适配大多数地面荷载 | 性价比最高,国内 80% 以上家庭选择 |
40-50mm | 严寒地区(如东北)、地面为非实体结构(如架空楼板)、对保温要求极高的场景 | 减少热量流失(尤其低温热水供暖时) | 需确认层高是否允许(会增加地面厚度) |
水地暖(水温 40-55℃):
热量通过水管缓慢释放,需重点避免热量向楼下传导(否则浪费能源)。
电地暖(发热电缆 / 电热膜):
发热温度较高(局部可达 60℃以上),保温核心是 “避免热量过快向下流失导致能耗飙升”。
暖气片 + 地暖混合供暖:
地暖作为辅助加热,热量需求低,20-30mm 即可(无需过度保温)。
挤塑板需承受地面覆盖层(瓷砖 / 木地板 + 水泥砂浆)和日常使用荷载(家具、人员),厚度需与抗压强度配合:
若选择20mm 厚:必须选抗压强度≥200kPa 的产品(密度≥35kg/m³),避免家具重压下变形(变形会导致地面起拱)。
若选择30mm 及以上:抗压强度≥150kPa 即可(密度 30kg/m³ 左右),适配大多数住宅荷载(如沙发、衣柜等)。
特殊场景(如地暖上放置重物:钢琴、鱼缸):建议 30mm + 高抗压产品(≥250kPa),厚度增加可分散压力。
地暖整体构造厚度(挤塑板 + 回填层 + 装饰层)通常为 80-120mm,其中挤塑板占 20%-50%:
严寒地区(如东北、内蒙古):冬季供暖周期长,建议 30-40mm(减少热量损失,长期更节能)。
温和地区(如华北、华东):30mm 足够平衡节能与成本。
南方非集中供暖区(如长江流域):地暖多为临时使用,20-30mm 即可(重点考虑层高而非极致保温)。
别盲目追求 “越厚越好”:
超过 50mm 后,保温效果提升微弱(热量向下流失的比例已低于 5%),反而会增加地面厚度、抬高成本,甚至因回填层过厚导致开裂(需增加钢筋网补救)。
厚度需匹配挤塑板 “密度”:
薄款(20mm)必须选高密度(≥35kg/m³),否则易被回填层压碎(形成空洞,热量流失加剧);厚款(40mm+)可适当降低密度,但需≥30kg/m³(避免长期承重变形)。
最终建议:让施工方根据户型图(如楼层、楼板类型)和供暖方案出具厚度方案,避免仅凭经验选择。